本期阅读主题

书架上那本,想认识却因为各种缘故一直没翻开的「陌生人」

第二次Meet-up分享 - 2 月 25 日

Part 1

读读表

序号 分享人 阅读书籍 分享理由/想讨论的问题 其它
1 Lily 《从0开始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与性:1.**“女性主义者=性保守?”有人会问:“你是女性主义者,为什么要跟男人交往?”这些人觉得,保持女性主义的立场和与男性发生性关系是矛盾的,所以进一步认为女性主义者=性保守,这完全是误解。男性的性欲过于简单了,可以在任何场合对女性这一性别产生欲望,哪怕头一次碰到某个异性都会观察对方的性征器官;所以反过来他们也这样推测女人,误以为对自己没有欲望的女性就是对全体男性都没有欲望。上野提到,女性遵从自己的欲望自由地投身性爱,这与“我不喜欢你在这里对我产生欲望”,与“我拒绝你的行为”是不矛盾的。女性主义者并不是不想和男性发生性关系,而是不想成为不确定数量的任意男性的欲望对象。我们只在某个情况下,对某个特点的对象产生欲望,而这个对象是谁是女性自己决定的,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性自由”。2.“女性主义者=荡妇?”**看Alex的视频中有人提到:“性解放”是否会成为男性的红利?男性会抓住了“性解放”的把柄去剥削那些不想和她上床的女性,以此为借口说你不和我上床你就不是一个进步的女性。这其实是一种新的女性主义陷阱,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我想去做,而是因为我想要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就像有人会觉得因为我是女性主义者,所以我不能结婚,不能生小孩。【我成为女性主义者,我就要怎么怎么样】这让我想起上次北大宿舍对谈上野千鹤子的视频,上野强调:“女性主义不是教条主义,不是一定要怎样才能成为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就是只要自由地活着,怎么样都好;最重要的是不要糊弄自己。”我将其归纳为:不糊弄自己,想清楚,做出自己的自由的决定。所以女性主义者追求的性解放,并不是追求成为和很多男人上床的“荡妇”,理想的“性解放”状态是:女性可以决定和很多人发生性关系,而没有人对此进行荡妇羞辱;女性也可以做出这辈子只和一个人发生性关系的决定,而没有人会用“性解放”来嘲笑她。总之,逼着人做荡妇的,是把“性解放”作为工具来压迫女性的男性,而不是“性解放”本身。 请每一个女人,都勇敢地站起来,大声地说:“我是女性主义者!!!!”不要害怕“我够格吗?”“我的思想够进步吗?”上野老师说:“女权主义者是自主申告的概念,只要一个人说自己是女权,她就是女权。”“女权是多样的,可以说是一人一派,甚至更多。” 在生活中发现自己有“厌女”言行时,不要自责觉得自己变成了“有瑕疵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者不是完全不厌女的人,而是不断与内在厌女心理斗争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厌女心理,是走向女性主义很关键的一大步!
2 《青苔不会消失》 1. 人应该如何疏解阅读完沉痛的纪实报道后,心灵的憋闷?很怕阅读纪实文学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即读完——难受、痛苦、无法忘却——不敢翻看新的内容。2. 非虚构写作/创作中,个人表达与“真实”的距离。袁凌是特稿作者,写了非常多惊人、触动的报道文章。我经常被她的比喻给震住,比如她写中国的六百万尘肺病人,“这是土地上一道巨大的裂隙。弥缝社会肌体的针线,却像是有意放过了这里。似乎这里已无呼吸,只余尘土。”。与此同时,我自己写类似的东西时,却不敢瞎比喻,生怕越了“描述真实”的界限。这让我想到在做纪录片的时候,围绕“真实性“的永恒讨论。我们要假装不在场吗?一些纪录片非常个人的视角,非常个人的叙述,这仍算”真实“吗?我想这些非虚构创作力对真实的探讨,是横亘媒介的。想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听一听大家的看法!例子1: 在一部纪录片《摔跤》里,主线其实是贫穷家庭的主人公通过打摔跤比赛争取被名校免学费录取的机会,他们有一个教练,在片子中费尽心力,安抚他们、训练他们。有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和家里人吵架了,教练去找他,主人公很不耐烦对教练发脾气。后来和主创交流,我们说,他的脾气有些太差了。主创给我们看了长达20分子的原素材,一刀未剪的,我们才发现原来是教练咄咄逼人,说了许多过分的话,才导致主人公那个样子。但是主创说: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呈现真实,要突出的其实只是冲突和事件。 例子2. 在郑明河(一位越南裔导演)的先锋纪录片里,她请来一位越南裔演员,表演了一场采访。这位演员模仿正在做饭的越南人,说出一些反映越南生活现状的话来,整个片子也充满了非线性的表达与剪接。我看完一开始是很不知所措的,但后来我想,如果这个人说的真的是一种真实,那么她的“扮演”是否不再重要,而只是一张嘴巴呢?“ 非常推荐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就是一下子看太多特稿,感觉心里要喘很多口气。里面的尘肺病人的一生就像被社会抛弃之物一样,读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听到他们肺里嘶嘶的声音。太难受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也推荐蒋能杰导演的电影《矿工、马夫,尘肺病》
3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 1.“非得全力以赴,否则不得安心”,被村上做事情的专注和纯粹打动;2“必须有明确的姿态和哲学,作为自己的旗帜高高挂起”,想到你必须暴露自己才能找到和你一样的人,“客观”“平衡”“既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在我看来是一些不将也罢的片汤话。3.“身体是极为事务性的体系,只有耗费时日给它具体的痛苦,它才能理解这信息”,想到上野在《厌女》里提到,身体是第一个他者。比较奇妙。 谦逊的语气改变了我,从狗开始,以前觉得浪费时间,但也许人会逐渐粗暴、坚硬,她人感受也会不好。
4 霉子 《寂寞的游戏》 整篇小说最平实的心理描写部分,每一句话背后,都透露出作者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像是皮肉上的,不像是仅仅划开皮肉的那种。这种痛是骨头里的,骨头内部扭曲变形拉伸的庞然的巨痛。
作者在自己生命的开始,就把自己作为最不幸的那个。
很奇怪,我一向是很讨厌读这种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表达的,但这本书里语句缝隙里迸发的痛苦,不会让我觉得反感,这种把自己视为最不幸的那个人的说法,不会让我感到厌烦。他那么真诚的,让我懂得了他的痛。这种痛来源于一个一个未成年的人,一个稚嫩的不谙世事的,一个天真的生命。
是一种天然的疼痛。
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寻找躲藏的方式,作者最后也成功找到了,他的躲藏之处。我仿佛从他的语句中,窥见我自己正躲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注视自己的未来。
4 二初 《命运》 有时候会感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容易松开了,尤其是婚姻。我也会羡慕上一辈的爱情:妈妈之前和爸爸一起吃了那么多苦,所以他们之间那么坚固吧。换我,我肯定不愿意和另一半吃那么多苦,所以我才和别人难以走下去吗?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那个时候,人发育晚,但偏偏结婚都早。现在想来,发明这个方法的老祖宗,是精心准备了一个善良的活法:抢在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长出来之前,就先让人结婚了。就像,先给你安排答案了,再给你题目。等你的心里开始长东西了,或许会躁动,但看着答案都有了,只要答案错得不是太离谱,犹豫着,日子已经过下去了。

你们就不一样了。

现在的人发育早结婚晚,问题都先摊开在面前了,非得回答了,才能安心结婚,结婚后也还要看着冒出来的一个个问题,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地过下去。” | | | | | | | | | | | | | |

Part 2

狗叫客厅纸质刊物计划公布!需要狗友们的协同帮助

具体细节晚上告诉大家!


第一次Meet-up分享 - 2 月 11 日

👇全程文字重点记录在这里👇

狗叫俱乐部_meetup_2_11_withMarginNotes.pdf

请提前填写:这半个月的阅读中,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感想?·

序号 分享人 阅读书籍 分享理由/想要讨论的问题 其它
1 Lily 《从0开始的女性主义》 个人的即政治的”其实是提醒我们,女性主义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女性主义并不是一定要像上野那样可以到多大的场合发表多么有影响力的言论,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我们的战斗,因为“个人的即政治的”。 男性不主动参与家务和育儿、或是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在侵犯女性的权利,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天然获得了社会给他的利益。所以指望他们自己改变是很难的,因为人不会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能改变男性的,只有女性啊!!只有女性才有强大的力量,去打破那样不正常的关系!声讨家里的男性,就是在声讨男权社会;逼迫男性参与家务和育儿,就是打破了家庭这个小社会里的男权社会!!因为“个人的即政治的”,如果不以家庭为单位逐个击破,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让我想到我的一个朋友,她是女性主义者,寒假看到她发朋友圈,说自己在家会“威胁”自己的舅舅说,不要指望我帮你洗碗,你开始洗碗了,我才会过去帮助你。她真的好勇敢、好坚定!
2 小皮 《二手时间》 作者在本书以访谈的形式,很平等的呈现苏联解体前后,普通民众的经历和声音,这些声音如此混乱、矛盾、(荒唐)、不可沟通,有人就是会讲“我现在相信、以后相信、到死也相信共产主义,党证我藏起来了,苏维埃是我的祖国,我与我的党证一生不分开”,下一位受访者、甚至这位的朋友,立场就会是“马克思应该下地狱”,都很真挚、狂热、笃定。就我来说,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平和,那就是他们相信的,那就相信吧。 带着这份平和去看了春节档电影,换做以前,其中的某些段落一定会让我立刻火起并大骂:少来教育我!神经病!唱你的赞歌吧!但今次平和的我,反而发现了电影的很多非常好的地方,是很愉快的观影体验。我想,今后也可以发现更多原来被愤怒遮蔽而没有来得及看到的美吧!感谢阅读。
3 vivi 《被讨厌的勇气》 “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如何能够不活在他人的期待里”,这些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临的人生议题,也是我打开这本书的原因。解决议题和对抗议题的勇气,从何而来,如何建立,往往不是从过往寻找答案,反而是坚定的相信过去无法定义自己。人际交往间带来的烦恼,不是倾注更多心血浇灌,反而是让各自的议题独立。不断的想要和想要更多,很有可能是在过程中不知不觉将他人的目标转嫁到了自己身上。原来我们本来就不需要“对抗的勇气”,原来我们本可以很自由。 最近发现了自己身上一点奇怪的变化,还记得一年以前追求的不过是自我的成长和肯定,慢慢的当更多人将“欲望的大门”向你打开后,发现自己的身上多了很多原本不想拥有的愿望,那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为什么我会被这些欲望困住和挣扎,我希望能一次一次向内心确定,内心的黑洞是何时打开的,那我呢,真正让我快乐的是什么呢。
4 《极简生活》 其实没有特别想分享这本书,但最近界面文化新发的一篇文章我在不同的朋友转发处都见到了,因此很想聊聊当人们面对不同的“主义”时会产生的刻板印象,并且如何抑制住自己那种拿取「利于自己刻板印象论据」的诱惑。比如在我读的书里,里面描述的极简主义和媒体大肆报道的并不一样。这让我想到许多女权主义面临的情况——如果你想要批判一个主义,那么太轻松了,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你只需要随便说点什么两极的例子即可。我真正接触到一个极简主义前,也有刻板印象,如果我没读这本书,估计也就被界面文化给牵鼻子走了,而无法产生自己的观点。 由此想到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1. 对于自我辩证的要求。2. 张嘴说话。假设我是一个完全不了解极简主义的人,看了那篇文章,心中已对某某主义有所定义,但有人客观地、娓娓道来ta眼中的某某主义,那么我就获取了另一个角度的看法,甚至会因此找到更辩证的道路。很多时候我会自己看到一些新闻说:算了吧,不想再多说什么。但是否,张嘴说话仍然会有其必要性。
5 杀手小蛋 《法治的细节》 谢谢罗翔老师为我扫盲。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都是我可以欣然接受并且想要为之付出行动的,因此每天都会期待晚上的读书时间。
“道德本来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幸福。”当时读到这句我就在想,如果有愧于,还能感到幸福吗?
还有就是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前段时间我也在狂热飙中,里面提到“疑罪从无”,当时有点 不解,囫囵吞枣过剧情了,直到在书中看到这4个字,陷入了一轮思考,没有合理怀疑的证明,就要做出无罪的判决,莫名觉得有点不太合理,但又觉得有点合理,真是奇怪,所以我想请狗友们一起剖析一下这个观点捏~(热烈激情作揖邀请ing
6 白白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粗浅读了一部分之后,有了一点点小的理解和大家分享。存在主义不是像课本上学到的一些概念性的名词,没办法用一句话来解释和概括,更像是在“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原则下的一系列思考逻辑。如果上帝被相信存在,那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对于人是什么样子的心里已经有了框架,而后再依据这个框架创造出人类,这就是“本质先于存在”了。而萨特所在的“无神存在主义”立场不认为有上帝,所以人是先存在,而后才有意识去定义自己,因此存在主义在反复强调人的主观性。
里面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当我们做选择时,也为所有人做选择。“举一个比较属于个人的例子,我决定结婚并且生儿育女;尽管这一决定只是根据我的处境、我的情感或者欲望作出的,但这一来却不仅为我自己承担责任,而且号召全人类奉行一夫一妻制。所以我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所有的人负责;我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铸自己时,我模铸了人。“
大家在选择用某一种方式做事的时候,或者在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要为全人类负责吗?
7 Chloe 《窗边的小豆豆》 (其实我还没有读完,还差一点点)。但是想着,还是先小小分享一下读的时候的感受吧~在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时候,特别让我有所感触的情节是,小豆豆初次见校长时,校长让小豆豆分享她想说的话,于是小豆豆竟然说了四个小时,校长也没有任何打断。校长的耐心让我很感动,但这里更让我感触的是,小豆豆竟然可以说4个小时的话。我不禁惭愧起来(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想到现在要是有人让我自己freestyle,说哪怕让我自己说10分钟的话,我都不知道我要说什么,更不用说小时候更加内向的我。哪怕要做分享,第一反应也是要先准备个十几页的PPT才能说这么多。我自己困惑了许久,这也许是和我的性格有关?也许是我平时不爱观察不爱思考?也许是缺乏像校长这样的倾述对象?也许是我所生活的时代还是环境太过浮躁?也许是我疲于生计并且娱乐至死?书里说「无论是之前,还是这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了。」
8 梅子(狗转播) 《孽子》《海边的房间》《魔歌》 《海边的房间》看完第一篇我一开始沉浸在一种毛骨悚然和震撼之中无法自拔,先是蒙蔽双眼的温情再到意想不到的展开,又有断断续续的信件掺杂其中,作者用这么漂亮精巧平静的文字写出来这么病态与可怖的剧情。
然后我刚又突然在想,会不会还有一层政治隐喻隐蔽在身后呢…....好像也能想得通。我又是一阵鸡皮疙瘩,如果真的有什么隐喻,那真的是太巧妙了,写得那么隐秘,但又能从厚重的慕布里透一丝丝光线让你怀疑这背后是不是有点什么东西。
总之就是很喜欢那种让人深思之下感到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喜欢的朋友可以试试这本。
《魔歌》洛夫的诗集,读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一种挫败感,因为我之前写诗完全靠感觉,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我在读别人的诗集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不会读诗!他的意象的安排是很精巧的,结构是有意安排的,里面有些诗就算是我这样一个读诗小白,读到也能明显感到那个诗的优秀!(可能是语言的力量很明显?🤔)还是很推荐大家读 啊我是那种同时读好几本、跳着读的那种,我发现我最近读的三本,都是台湾作者写的!(看来我的偏好有点明显)